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
这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句,形象地描绘了种子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。承载着物种延续的关键任务,稳定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……除了实实在在的用处,种子还有更多的象征意义:希望、繁衍、传承、根基……
一颗小小的种子究竟有多大的力量?
在西湖大学湖心讲堂2024冬季公开课上,著名植物分子遗传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分享了他们心中的“种子”的力量。种子一直带给我们从一到无穷大的希望,关于生命,也关于文化与思想……

在李家洋院士的眼中,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。
“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”。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,关系着每个人基本的生存需求,关系着社会安全、政治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国家安全问题。
李家洋介绍,中国粮食产量稳步上升,但仍面临挑战,如耕地资源不足、水资源匮乏、气候变化以及化肥与农药的利用率较低等问题。
其实,这不仅仅只是中国的问题,更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。到2050年,全球粮食需求将大幅增加,但目前的增产率远远达不到要求。此外,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,对肉蛋奶等资源密集型食品的需求快速增加,无疑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压力。
一颗小小的种子,肩负着巨大的责任。面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问题,李家洋提出种业需要进行科技创新。
什么是种业?顾名思义,种业是农业生产的起点和核心产业,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涵盖了种质资源保护、育种创新、品种审定、种子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等,对于保障粮食安全、 推动农业现代化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作用。
想要种业发展,离不开技术创新。从驯化选育、杂交育种,再到分子育种与设计育种……生物育种技术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。当然,科技并非万能。在科技飞速进步的同时,也会产生如基因多样性的保护等问题。因此,作为科技工作者,李家洋呼吁,应在追求产量的同时,也要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他也强调,科学家应做好沟通的桥梁,需要更多科普教育,帮助公众了解种业相关的知识。
尽管当下种业的发展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,但是李家洋对未来依旧充满信心,“我们要从‘吃得饱’走向‘吃得好’,最终实现‘吃得健康’。”他提出第五代“智能设计育种”概念,即运用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培育能自主适应环境的品种。他相信,通过科学研究,我们能够培育出抗旱、抗逆、高产、优质的超级品种,支撑和保障农业粮食安全与农业科技的进步。
粮食安全关乎我们每个人,李家洋鼓励青年学子投身农业科技事业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这颗种子不仅仅关乎粮食安全,更蕴藏着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对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和期盼。

在王博教授的眼中,观念就是思想世界的种子,对于道家来说,“无”的观念就蕴藏着巨大的力量。
一开场,王博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调侃了自己“守黑与留白”的头发故事,引出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——“无”。
什么是“无”?王博引用老子的名言,“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,在无和有的关系中突出了“无”在事物功能实现中的关键作用。房屋因空间的“虚”而有用,茶杯因内部的“无”而盛茶。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能够对我们有利,是因为“虚”的东西在发生作用,“无”不仅是哲学的抽象命题,更是现实生活的智慧。
种子是一种有形的物体,其内部也蕴含着无形的生命潜力和遗传信息,在“无”与 “有”的交融下,种子诞生了其特有的使命。
顺着道家的哲学智慧,王博继续分享了“守黑”和“留白”,深入探讨了“有”和“无”的关系。
道家的“守黑”概念源自《老子》“知其白,守其黑”,反映了对知识与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思考。
我们处在各种视角的限制之中,王博举了两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:《庄子·逍遥游》里说道,“朝菌不知晦朔”,朝菌因为生命短暂,不知道一个月的时光变化,这是时间的限制;《庄子・秋水》也提及,“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”,秋天的雨水按照时令到来,众多河流的水都灌注到黄河之中。当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东行入海,则茫然若失,这是空间的限制。
在不同视角的交融之中,黑与白、美与丑、善与恶并非固定不变。正如老子所言,“福兮祸之所伏,祸兮福之所倚”,万物处于流动和变化之中。在面对知识和认知时,要明白自己所掌握的只是局部和相对的真理,因此要保持谦逊和敬畏,不断探索和学习,不固执己见,不轻易对事物下绝对的判断,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。
而留白,是道家哲学中“无为之为”的行动智慧。王博以中国艺术中的空白为喻,指出留白是灵气往来、生命流动的关键。道家的“留白”不仅是一种审美态度,更是一种节制和宽容的精神。留白意味着给予事物自由发展的空间,避免将差异化的事物强行纳入统一的标准或秩序之中。而在现代社会中,留白代表了对多样性与个体性的尊重,是人与人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。
王博的分享,也在在座的观众心中,埋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,关于秩序与自由、关于多样性和自主性、关于自己和他人……

在观众眼中,他们对种子有什么样的好奇呢?
有观众好奇中国育种技术的发展:未来育种会发生何种变化?如何实现从设计育种到智能育种的转变?
李家洋认为,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发展,正在推动育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研究到品种的产生都将产生一种范式性变革。至于如何从设计育种到智能品种智能育种转变,核心是首先要解析智能主动响应环境变化,其背后的机制、关键机理、整个调控网络是什么,再通过现代技术,包括人工智能技术、精准改造技术,进行针对性的调节。中国在这一领域拥有科学家数量多、研究力量强的优势,能够快速实现从设计育种向智能育种的转变。
也有观众提出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思考:越来越感觉到自然科学本身就是哲学的一部分,怎么去理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?
王博指出,自然科学与哲学联系密切,它们是从不同视角去做同一件事——都希望能创造一个适合人生存的理想世界。自然科学曾是古希腊哲学的一部分,此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分化过程。近代欧洲哲学家如康德、笛卡尔、莱布尼茨等既是哲学家也是科学家。而现在一些领域的哲学研究,也必须关注认知科学、脑科学,包括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等领域。自然科学与哲学像是伙伴,有彼此的立足处,可互相成就。哲学为科学提供了可能的思维框架,而科学的进步又不断丰富哲学的视野。
更有小朋友提出奇思妙想:古语有云,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。在未来,有没有可能实现“种瓜得豆,种豆得瓜”?
李家洋认为,通过现在的嫁接技术,已经可以实现一颗马铃薯和西红柿嫁接,上面结西红柿,下面结马铃薯。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,是否能实现种瓜不仅得瓜,也能得到豆子或西红柿?当前,一些科学家正在做类似的事,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,“种瓜得豆”的设想正在成为现实。例如,可以将两个物种通过细胞核与染色体的转移,让二者融合起来,产生一个新的物种,相关研究已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。
王博从哲学的角度回答,庄子曾说,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;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”。在庄子看来,鱼都可以变成鸟,一切皆有可能。科学的进步可以让想象逐渐成为现实。
来源丨 西湖大学湖心讲堂
编辑丨 张 弛
校对丨 徐 珊